随着国内研学市场日趋成熟,今年暑假,不少海外学生来到中国,感受中国文化。他们不仅游览名胜古迹,而且学习武术、茶艺等课程。数据显示,截至7月30日,北京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员总量突破1200万人次,同比增长19.4%。其中入出境外国人数量328.5万人次,同比增长近37.7%。
这正是开放中国的生动缩影。“中国游”何以成为流量密码?这得益于一系列便利举措的适时推出。正如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我国积极推进优化各类免签政策,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;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,入境口岸增加至60个,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小时。
百闻不如一见,订好机票即可“说走就走”。如今,我们在网络上时常能刷到外国旅游博主盛赞中国的画面:“我未曾料到中国如此美丽”“科技感爆棚”“我真想在此定居”……外国游客切实领略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,亲眼目睹了更加自信开放、文明安全的中国,并且以更为直观、主动、积极的方式,持续讲述着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。
“中国游”的火热,更在于配套服务设施的持续优化。比如,为解决外国游客的预约购票痛点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“境外融合服务平台”,支持多国货币实时结算,预约门票后持护照原件扫码即可入场。近年来,各地区各部门紧贴入境游客需求,不断提升支付、签证、通关、住宿、交通等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,让更多外国游客“来得了”“玩得好”。
“入境流量”已转化为“经济留量”。为了让更多外国游客“购在中国”,满意而归,今年以来,全国推广离境退税“即买即退”服务措施,退税办理效率提升40%以上,有力支持了入境旅游和消费。今年1至6月,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成倍增加,已经超过7200家,享受退税人数同比增长186%,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.6%和93.2%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时期,持续带火“中国游”,让更多外国友人来得方便、玩得开心、住得舒心,各地还要着力打通他们在华工作、生活、旅游遇到的堵点,做好入境便利化政策落地的“后半篇文章”。
一方面,丰富产品供给。比如,北京发布了“北京新发现”入境旅游十大主题线路。为喜欢文化深度体验的游客,推出了中轴新韵·市井寻味之旅、古道寻踪·非遗体验之旅;为喜欢市井生活探访的游客,推出了未来传统·城市焕新之旅、巷陌寻幽·胡同探访之旅。另一方面,优化升级服务。泉州设立12345热线“外籍人士服务专线”,成立石狮市外国人服务中心,“一部手机游泉州”小程序上线英文服务功能,最新发布《外籍人员在泉服务手册》……这一系列举措值得各地借鉴。
越开放,越自信。当国际航班穿越云海,当退税商店的灯光点亮夜色,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作为开放大国的自信与担当。系列免签政策助力“多来快来”,停留居留服务保障“安心舒心”,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会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中国,感受中国经济的创新脉动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(名称:中国经济网,id:ourcecn)